第二,要创设活跃的课堂氛围。
新课程十分提倡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因为这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助于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情绪,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一旦师生间建立了良好的感情,教师就教得愉快而尽力,学生就学得轻松而起劲。因此,教师要有和学生做朋友、做小伙伴的意识,摒弃高高在、唯我独尊的思想,躬身或蹲下身来同学生对话。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或提出建议,对学生坦诚相待,与学生沟通交流,科学地评价学生的优缺点,让学生在课堂里保持心情轻松愉快,而不是焦虑压抑;要多组织探究式、讨论式、表演式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从言行到思维都空前活跃。
第三,要增加数学内容的情感色彩。
在数学学科中,有许多教学内容毫无情感色彩,既枯燥又抽象,从情感教育的角度看,教师应尽可能赋予它某些情感色彩,让学生在接受这些科学性很强的教学内容时,也会感受到某些情趣,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如:“简便计算1346+199和732-399”可谓毫无情感因素,但在教学中,一位教师进行了巧妙的设计:明天是妈妈的生日,爸爸有732。00元,要给妈妈买一件礼物(投影仪打出部分商品的价格表:戒指 399.00元、皮鞋199.00元、项链1999.00元……),如果让你来扮演爸爸,你能办好这件事吗?接着让学生分小组模拟超市购物,让学生口述购物时如何付款,如何找钱,并将过程列出算式。一位顾客说:“我原有732元,买一枚戒指要399元,付给营业员400元,找回1元,还有333元,算式是732—399=732-400+1=332=1=333。”一位营业员说:“我原有1346元,卖一双皮鞋199元,顾客付给我200元,我找回1元。算式是1346+199=1346+200-1=1545。”……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学到了数学知识,一方面感受到数学的无限乐趣,另一方面较好地渗透了孝顺父母、尊敬长辈的情感教育,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三、拓宽数学情感教育的天地
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补充,平时学生是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对所学的数学知识的价值缺乏切身的感受。课外实践活动的目的是要培养和加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实践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广阔天地。
首先,开展趣味性强的课外活动。如开设“数学游乐园”,让学生在激乐园里做数学游戏,如猜数学谜语、讲数学故事、智力竞赛等各种有趣的活动形式让学生享受快乐,还可鼓励学生写“数学日记”,用语言表达自己数学学习中的思想、情感,让学生记下快乐、进步,得到成功的情感体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或记下困难、挫折,倾吐心中的不快,使心情变得舒畅,以便调整心态,寻求克服困难的办法,还可以组织学生自办“数学手抄报”鼓励学生广泛阅读数学书籍。查阅数学资料,积极地把自己的日常生活观察、发现、应用的数学实例编进手抄报中。在办报的过程中,要选文、编排、设计、绘图等,这就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创造美与欣赏美的快乐。
其次,设置探究性强的实践作业。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要开展探究性学习,非常适合情感教育的需求。探究性学习重在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复杂的情感历程,以情感为动力,解决问题,完成课题。比如学了“统计”知识后,让学生统计一下自己家庭近几年收入与开支情况,统计班上同学家购置手机、电脑的数据,制成统计图或统计表,与前两年作比较,分析数据增长的原因,让学生感受到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科技发展突飞猛进,从而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以及学习数学的成功和自信。
让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一步落实好情感教育,让情感成为孩子们学习数学、学好数学的一道剂良剂。